【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流传在山西省孝义一带的皮影戏,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的独特的戏曲形式。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戏。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2011年3月12日,在孝义文化产业皮影基地,皮影戏艺人在表演皮影戏《东郭与狼》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孝义市木偶皮影博物馆现存的实物中,有一件记载了一个名叫“庆成园”皮影戏班演出剧目的“戏褶子”,上写时间为“嘉靖二年(1523)二月初二”。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实物可证的孝义皮影戏班,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孝义皮影戏是综合多种角色构成的,乐手、表演者、雕刻艺人缺一不可。演员不在台前而在幕后,虽对伶工扮相、身段不挑剔,但要求其在操纵、唱腔方面有超常技艺。孝义皮影戏分皮腔、碗碗腔两种声腔。皮腔影戏以纸窗亮影,故又称“纸窗腔”;碗碗腔影戏以纱窗亮影,故又称“纱窗腔”。皮腔的主奏乐器是小唢呐,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有四句式和上下句式两种结构,保留有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由于以吹奏乐器伴奏,故又称“孝义吹腔”。不少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吹腔之一。碗碗腔又名“月调”、“影调”,其形成年代晚于皮腔。它的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无品)、二弦,打击乐的特殊乐器是铜铃和节子。铜铃俗称“碗碗”,用响铜做成,用细铁棒敲击,参与唱腔和曲牌的全部伴奏。其音色清脆悦耳,碗碗腔由此而得名。碗碗腔音乐为一种特殊的板腔体,唱腔尾音多用“虚词假声腔”。这种假声拖腔,以“咦”、“呀”等虚词唱出,加上呼胡、月琴的滑弦伴奏,委婉缠绵,优雅动听,抒情性很强,听起来有一波三折、柔情似水的特殊韵味。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皮影戏的生动描绘。皮影戏的演出,除乐队外,主要有一人“说戏”,一人“贴戏”。说戏者,边操作,边说唱,一出戏中生旦净丑各类人物的说唱和表演全由此一人包揽。贴戏者是说戏人的助手,主要负责准备影人,并担任次要角色的配唱。皮影戏剧目,过去都由师傅口传心授,一个好的说戏人,一般都能熟记三四十本剧目,并需具备各种熟练的操作技能。皮影戏班的说戏人,真可谓难得的特殊人才。一个戏班演员加乐队只需有七八个人就可开戏(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只要有十根木椽、六张席子、两扇门板,就可以搭建一个简易的草台,因此最易于普及。孝义皮影戏在演出中,有先演“打台戏”,后演“正本戏”的习俗。“打台戏”一般为神话戏和武戏,故事较短,红火热闹,操作技巧很高,最能显示表演操作者的高超技艺。如《收五毒》表现的是玉皇大帝令托塔天王李靖带子哪吒下界收服五毒(修炼成精的蝎子、蛇、长翅蜈蚣、三爪蟾和蜈蚣)的故事;《大变化》演绎的是孙悟空和各种妖魔鬼怪斗法斗智的故事等等,最适合少年儿童的欣赏趣味。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在孝义文化产业皮影基地,皮影戏艺人在制作皮影

      皮影戏的演出曾经在孝义受到普遍欢迎,当地有民谣言:“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目前,孝义皮影戏的演出遇到许多困难,皮影从艺人员越来越少,演出市场日渐萎缩。民间老皮影班社只剩必独村武海棠一家,而武海棠作为二义园皮影班的第六代传人,仅凭自己戏班的力量已无法保证正常演出。在孝义皮影的传承中,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代表性人物分别为刘够清、刘麦成、李世伟。

【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山西非遗】——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但是,皮影产品作为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件皮影作品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浆皮、下料、画稿、描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现在皮影作品被广泛用于各种装饰,成为了一种产业。

相关新闻